直击中国银行业绩发布会:把活期存款营销和拓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去年净息差不降反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中国银行去年净息差1.76%,不降反升了一个基点,息差稳定程度比国内可比同业要稳定得多。”3月31日,在中国银行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表示,从影响因素来看,去年既有不利的原因,也有有利的因素。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银行净息差为1.76%,同比上升1个基点。此外,在负债结构上,张毅提到,把活期存款营销和拓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同时,控制高成本存款占比,包括协议存款、5年期以上高成本存款。中国银行净息差不降反升2022年,面对银行业息差收窄的压力,中国银行净息差不降反升,同比上升1个基点。张毅分析,其中不利原因主要是受LPR多次下调的影响。张毅介绍,中国银行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下降较多,下降16个基点,拉低集团息差12.29个基点。但去年境外多次加息提升了中国银行息差5.14个百分点。面对挑战,中国银行主动加强资产和负债结构的优化。张毅介绍,从资产上,中国银行加大贷款高收益资产投放,控制低收益同业等资产增速,因此贷款平均余额在生息资产中的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在负债结构上,张毅表示,把活期存款营销和拓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同时,控制高成本存款占比,包括协议存款、5年期以上高成本存款。“受此影响,境内人民币的负债成本下降了7个bp,境内人民币存款成本下降2个bp。”张毅说道。在境外业务方面,中国银行外币资产端属于利率敏感性资产,重定价的时间很短,所以加息后,收益率较快上升。而负债端重定价期限相对较长,因此该行去年外币息差快速提升。“从今年来看,集团息差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张毅说道,从人民币端口来看,LPR下调对银行今年的影响将大于去年。就中国银行来说,人民币贷款重定价占比超90%。从外币息差来看,今年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步伐会放缓。此外,外币负债随着时间的拉长,逐渐到了重定价的期限,外币负债成本将逐步上升,外币息差的改善程度弱于去年。张毅表示:“所以总体判断,今年中银集团整体息差面临着小幅下行的压力。但是面对这些压力,我们会主动做好主动的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一季度大力推进清收化解不良和风险资产近期,欧美银行的破产事件广受金融市场关注。在中国银行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刘金介绍,这对中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对相关风险事件,中国银行全行风险管理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及各相关业务部门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做出客观、全面、深入的风险判断,及时在全行各个国内国际相关业务领域开展压力测试,并向监管部门报告。体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应对风险的市场风险的能力。刘金提到,中国银行及时在全行各个国内、国际相关业务领域开展压力测试,并向监管部门报告。体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应对风险的市场反应能力。与此同时,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介绍,当前全球局势日益复杂动荡,特别是近期欧美银行持续出现爆雷事件。目前对于爆雷的银行,中国银行都没有直接的风险敞口,风险可控。但刘坚东也提到,海外局势的复杂性,特别是欧美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等,这些都对中国银行海外资产质量带来一定的挑战。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以外,对海外业务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对中国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刘坚东表示,综合考虑境内外的形势变化,2023年中国银行将继续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业务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督导力度。针对目前的国际环境,今年中国银行将采取跟往年稍有不同的策略,会在年初特别是一季度加大清收节奏,大力推进清收化解。主要目的是为未来不确定的外部环境预留空间。“我们总的目标会在全年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而不是过于关注季度之间的平衡。”刘坚东说道,“总体上来讲,我们对全年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还是有信心有把握的。”整体而言,刘金介绍,2022年,中国银行深入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持续优化风险闭环管理和智能风控系统建设。同时,完善预警监控和资产质量管控体系,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积极有效,内控暗访和操作风险管理持续加强,集团的主要风险指标符合监管规定。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银行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文化越来越浓厚,风险管理的能力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不断得到提高。“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全行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文化越来越浓厚,风险管理能力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不断提高。”刘金说。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1.32%,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8.73%,上升1.68个百分点。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